北醫大醫學人文研究所林益仁所長率本校師生,與臺灣原住民族代表等14人,於2014年5月26日到7月9日,分成兩梯次至不丹參與「第14屆國際民族生物學會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thnobiology, ISE),林所長並榮任國際民族生物學會「海洋及太平洋島嶼」(Oceanic and Pacific Islands)區域代表,且獲得籌辦下屆「國際高山民族聯盟」(Mountains Communities Network)在臺灣的主辦權。
海洋及太平洋島嶼區域代表席次為國際民族生物學會的重要組織幹部,任期為兩年,將負責區域內的共同學術活動,同時協調不同區域間的學術合作,將來可以透過舉辦區域性學術會議與交流活動,突顯臺灣南島民族在文化與生態知識的全球性角色。而國際高山民族聯盟是因應當前氣候變遷議題,建構全球在地原住民族部落的知識行動網絡;臺灣團隊爭取到聯盟下屆國際會議的主辦權,在全球關注的國際生態議題上有發揮平臺,期待這些工作未來可以在北醫大的學術脈絡下提出更多的實質貢獻。
■會前會
本次的行程參與主要分為「會前會」以及「正式會議的工作坊」場次。會前會是由國際民族生物學會組織架構下的「生物文化多樣性全球結盟」(Global Coalition for Biocultural Diversity)計劃所推動,目標是為了推動全球高山部落民族因應氣候變遷的在地知識與行動網絡。臺灣此次會前會的代表團有前行政院原民會副主委阿棟.尤帕斯、前高雄市原民會主委江梅惠、至善基金會主任亞弼.達利、兩名原民台記者Kawlo Iyun Pacidal與Maisan Alida、靜宜大學法律系林淑雅助理教授與本校林益仁所長。
【圖:不丹家戶必存的薪材】 |
會前會以兩個不丹部落Jangbi及Ura作為行動基地,前者為沒有電力供應的原住民族孟巴人(Monpas)聚落,後者則是經濟相對富裕的不丹人聚落,但兩者都同樣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參與者包括臺灣、菲律賓、新幾內亞、印度、泰國、不丹、中國、塔吉克、吉爾吉斯、秘魯等10個國家,22個族群代表,都有深厚在地農業知識的農夫與原住民族耆老。
【圖:走動式工作坊的農民知識分享】 |
【圖:食物饗宴的準備也是分享】 |
「走動式工作坊」(walking workshop)是這次會前會的重要機制,這種工作坊的形式,非常重視了解社會文化脈絡以及實際問題的解決,所以安排進入兩個部落實際參與生活的行程。同時它也強調夥伴精神,與在地連結、分享及共商大計的工作方式。參與的團隊必須推派協商者(coordinator),臺灣團隊由林益仁所長與靜宜大學的林淑雅老師擔任,負責綜理團隊的意見與決定,對於不熟英文表達的各國農夫與耆老,由該團隊成員負責翻譯與溝通,討論中也預留了翻譯的空間,以便能夠充分交流,整個過程充分展現一種審議式民主的精神與實踐。
工作坊的進行是以各地的農夫與耆老的知識為基礎,組織工作者透過議題的妥善安排與語言的翻譯,讓有知識的主體如農夫與耆老在討論當中直接貢獻意見,避免過去會議中代言人攔截議題的缺陷,試圖讓氣候變遷的在地實況與因應策略透過討論、活動與實際參訪交流,得以順利地流露,並尋求可能互助結盟的空間與機會。
■ 國際民族生物學會的臺灣工作坊
這次不丹的第二個行程是國際民族生物學會的大會。我們在布姆唐(Bumtang)與其他成員會面,他們是泰雅族司馬庫斯與田埔部落的族人Lahwy、Wali、Pagong、林益仁所長的國科會計劃助理王信翰、政大研究生陳怡萱與侯怡如。大會在6月3日特地安排臺灣團隊進行3個階段、各90分鐘的工作坊,主題為「Water Management Under Climate Change: A Case from Indigenous Taiwanese People’s Perspective」。
第1階段:以吟唱、影片與戲劇的方式,介紹臺灣的原住民族面對水資源管理政策的相關議題。
【圖:清晨的泰雅族祝禱儀式】 |
【圖:起草不丹宣言的廟宇】 |
第2階段:與臺灣泰雅族新竹尖石鄉的馬里光部落,進行水資源議題的視訊會議。席間並開放與會國外學者與部落族人直接透過視訊對話,其中包括Dr. Kelly Bannister、Dr. Jon Corbett、Mrs. Verna Miller以及Professor Deborah Rose都曾經去過臺灣的尖石鄉泰雅族部落。透過視訊,一方面促進溝通與分享,另一方面對於部落族人在面對艱難處境的鼓勵。
第3階段:透過舞蹈與歌謠的分享與參與,嘗試體現原住民族在地生態知識,其中有來自臺灣東部都蘭部落的Suming與Siki的歌謠與舞蹈展演,現場並邀請與會聽眾一起加入舞蹈的行列,讓每個人都有實際的身體律動感受,獲得很大的迴響。此外,泰雅族人Lahwy與Pagong的古調吟唱與口簧琴的彈奏,也讓與會者相當驚豔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這次的不丹學術會議,有別於過去傳統的學術會議,相當別緻且豐富有意義。不僅是學術的智性激盪,同時也突顯了知識行動的價值所在。整體而言,不管是會前會或是大會期間,建立了相當良好的國際學術網絡,以及增進民間的學術外交基礎。為此,Professor Rose更寫下讚譽台灣團隊貢獻的文字:
One of the great take-home messages from this complex conference is that there is no resilience without joy.
Members of the Taiwanese Indigenous group, led by Professor Lin Yih-ren of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I thought, particularly articulate. It was not so much that they explained joy, but rather that they performed it.
■ 不丹宣言
不丹宣言,是高山原住民部落透過國際結盟積極回應全球氣候變遷的具體行動文字。這個宣言是透過將近一星期的走動式工作坊,由世界不同地區的在地農夫、原住民耆老與組織工作者共同討論形成。最後,並在國際民族生物學會的年會開幕式中宣讀。
臺灣與中國團隊在宣言中,和平地以兩個不同國家的名稱出現。有幸與臺灣的Tayal、Kanakanavu,以及Amis的原住民族代表一起參與草擬宣言的文字,算是這次的不丹行程重要收獲。
這個宣言的文字由靜宜大學林淑雅助理教授翻譯成中文,全文如下:
不丹宣言:氣候變遷與高山原住民族
烏拉社區,不丹,2014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