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住民生態農夫結盟網站

臺北醫學大學 國際原住民生態農夫結盟

:::
瀏覽人次: 5173

緣起

This is an image        我們是一群關心原住民部落發展的工作者與大學師生共組的團體。從2000年以來,我們就以團隊的方式彼此連結,協助原住民部落發展的工作。團隊成員自2006年起,就多次與國際民族生物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thnobiology, ISE) ,針對台灣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在地自主發展、自然農法、有機農業等議題進行交流與合作,團隊發起人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的所長林益仁副教授曾於2008年擔任國際民族生物學會亞洲區代表,更於2009年在台灣舉辦「自然與文化的跨界對話:原住民研究的行動與實踐 暨第一屆「國際民族生物學會」亞洲區大會」。2013年,更邀集團隊夥伴共同舉辦「雲端的生態對話-世界高山原住民族面對氣候變遷的因應之道」、「台灣原住民族土地與自然資源管理政策與國際經驗對話」兩場國際論壇,運用在部落中能夠輕易取得的視訊科技,讓新竹縣尖石鄉後山的原住民部落(司馬庫斯、鎮西堡、石磊、馬里光等部落),跟祕魯的馬鈴薯公園進行夥伴結盟,獲得國際民族生物學會的肯定籌組代表隊參加2014年的不丹大會,2015年於塔吉克的大會,以及2016年在台灣舉辦的國際生態農夫的工作坊。


        我們團隊的理念來自「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IPSI,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這是一個強調在地社群自主經營農業與自然資源,並促進國際性合作的網絡組織。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的理念強調健全的社會系統運作必須依賴一個能夠充分提供環境資源的生態系統,而健康的生態環境系統則需要一個具備良好生態意識的社會系統來加以維護。事實上,里山倡議的精神就是建構一個健全的社會–生態體系,而IPSI這個國際組織更致力於自然保育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廣。此外,他們也積極推動並促進人類社會整體健康與福祉的文化地景營造。這些文化地景包含了人的居所、不同的土地資源利用以及健康食物生產的地區,例如村落、農園、林地、草地、濕地與海岸地帶等。

        基於對里山精神的認同,我們強烈感受到在台灣原住民族的生活領域中,其實是充滿了里山倡議的不同文化地景模式與經驗,所以透過這個以國際生態農夫社群為主體的連結機制,以互相學習、分享以及互惠的精神為基礎,踏出了第一步結盟的行動。在行動中,我們將分享傳統知識在當代農業生產以及氣候變遷衝擊下的具體貢獻,傳統知識是我們祖先所遺留獨特的智慧,特別是在現代科技社會所忽略的靈性資源與整全觀點(holistic view),我們深信它在當代仍具有其實際價值;回復力(resilience),是一個社會面對劇烈環境衝擊時足以因應、適應與存續的關鍵能力。換句話說,一個好的社會─生態系統必然蘊藏著有關回復力實踐的模式與經驗,在此行動中我們將積極地互相學習在不同文化地景中回復力的內涵;我們是生態農夫,關心健康食物的生產,在此行動中,我們也將展現如何積極維護與建造可持續的食物生產地景。透過傳統知識、回復力與食物地景的討論與實踐,我們一方面將原住民地區自己的生態特色與生活領域展現出來,另一方面則積極與這個組織結盟並進行國際網絡的串連。

若是認同我們理念的朋友,歡迎您以各種形式的行動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