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住民生態農夫結盟網站

臺北醫學大學 國際原住民生態農夫結盟

:::

那瑪夏部落女性 挺進重建之路

  • 2016-06-24
  • Ruling Digital

This is an image
三月十日,參加「國際原住民生態農夫結盟會議」的菲律賓、澳洲、新竹後山代表,由高雄甲仙沿台二十九線一路爬升。透過車窗,他們沿途看見已漸長出林木的甲仙小林村遺址、僅存頂部露出河床的吊橋、曾被土石衝擊而被廢棄的那瑪夏鄉公所,最後,來到那瑪夏區海拔約八百公尺的達卡努瓦部落。

這是一條見證極端氣候對台灣影響的道路,吸引國際原住民代表拜訪。

二○○九年莫拉克八八風災,那瑪夏三村落中,達卡努瓦部落災情相對輕微。災後一個月內,政府的安置政策確定以「永久屋」為主,居民需放棄原本的住所,以入住慈善團體捐贈的房屋。然而半年後,安置中心關閉,卻沒有「中繼屋」的選項。不願放棄部落的災民,需另覓平地住處,或返回當時仍交通困難、限水限電的山間部落。當時,達卡努瓦被認定為安全堪虞之地區,但許多族人仍返鄉重建。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陳宏宇對此表示,環境地質問題不會因時間而改善,危險常會循環。

「我們的文化和土地緊緊相連,為了讓族群文化延續,我們還是要回到自己的部落,」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又名「女窩」的創辦人阿布娪.卡阿斐依亞那說。

她回憶,剛回去時,部落夜晚常全無人語聲,有時聽見老人、兒童的哭聲。許多族人更是一遇下雨就會感到很害怕,這樣的現象持續數年。當時,有許多大機構資源隨族人返鄉而進入部落,以辦活動、上課等方式「培力」。但對背負巨大創傷的族人而言,這並不是他們最需要的。阿布娪看見,她和族人最需要的是安定、安靜。她回想起,小時候生病、受到驚嚇時,她的外公外婆就會帶她去給巫師療癒。有時祖先留下的傳統,或許更有智慧。如今面對氣候變化、汛期時的聯外道路經常中斷,當她在思考有哪些作物耐得住極端天氣、容易種時,她想到傳統主食木薯、葛鬱金。回歸土地,找回族群的名字為了留在部落、能自給自足,阿布娪和姊姊等一群婦女,開始在一塊兩分地復育傳統作物,種菜、養雞。後獲得至善社福基金會資助,成立「達卡努瓦工作站」進行重建相關工作。

除了要自給自足,族人返鄉後更重要的大事是,重啟因風災而暫停的族群正名工作。達卡努瓦一半人口屬於卡那卡那富族,這個族群全國僅約五百人,長期被歸為鄒族。莫拉克風災令族人經歷生死離散,更加深他們復興傳統文化、爭取正名的迫切感。

返鄉那年春天,卡那卡那富族耆老主持小米播種祭典。部落過去數十年轉作經濟作物,已很少人種植小米,使得這次祭典別具意義。阿布娪回憶,祭典中,當老人對祖靈說,「我帶孩子回來了,」老人自己也哭了。莫拉克風災是天災也是人禍,土地長年被過度使用也是使得災情更劇的原因,她在這些傳統儀式中看到,族人也在靈性上逐漸和土地和解。卡那卡那富族的文化傳承,在部落有不同團體分頭進行。一四年六月,卡那卡那富族終獲正名。 同時,阿布娪帶領這群婦女復育傳統作物,也無意中復育出卡那卡那富「女人的田」。一三年的某個下雨天,阿布娪發現幾位老人,看著一塊種植七、八種傳統作物的田地竊竊私語,後來就哭起來。他們說,這塊田地很像六十多年前卡那卡那富族的「Usuuru」,意指女人的田——以前部落男人上山打獵,由女人負責照顧一塊混種許多傳統作物的田地,就能讓全家一年四季都有食物。雖然這塊田地目前不是他們家庭的主食,但是這也讓他們在汛期不用只吃罐頭、泡麵。

一四年,阿布娪受邀將達卡努瓦的重建經驗,帶到不丹的「國際高山原住民農夫會議」,是會中唯一從女性觀點談社群回復力的分享,受到與會生態學家高度關注。從○三年成立女窩,到八八災後遷居安置中心期間、返鄉重建,這些部落婦女對於孩童和長者的照顧一直持續。

她們還給部落老人應有的尊嚴

位在小米田和女人的田之間的茅草屋,是這群婦女和老人、小孩經常聚會的「耆老智慧屋」。對老人的照顧,是這群部落女性的另一工作重點。「我希望老人家是有尊嚴的,」阿布娪說。她觀察到,許多大機構關懷老人的方式是辦活動、送便當,但不是所有老人都喜歡跳舞,應該要彰顯老人的智慧。因此,她們邀請耆老傳授種小米、種菜、養雞的知識。「老人家教我們,一邊罵我們什麼都不會,卻一邊偷笑,」布農族人、現任女窩理事長詹怡伶說,其實耆老們很開心,她在耆老眼中看到「回家了」的神情。

她們也邀請耆老到女窩每晚的「課後照顧班」教母語。每週三下午的「文化成長班」,讓耆老帶孩童照顧小米田、做傳統竹製趕鳥器、認識植物等,並且都會給予講師費。在達卡努瓦的民生國小服務逾十年的教師林雅萍說,目前學校有約三分之一學童參加女窩的課後班,她肯定女窩十多年持續進行文化教育的努力。此外,婦女們開始在「耆老智慧屋」接待一些參訪部落的團客後,也聘請耆老做「Tamu(長者)的餐」、向參訪者介紹傳統菜餚,彰顯他們的手藝及知識。目前,每月平均聘請耆老做「Tamu的餐」四次,每次有一至六位耆老不等。

復興傳統之外,也有創新。「深山裡的麵包店」是這群婦女的創業嘗試,目前有五位婦女全職參與。

她們創業:深山裡的麵包店

一三年,出於在地備災的目的,也因剛好結識知名烘焙家、《職人手感吐司》一書的作者吳克己,她們開始學習窯烤吐司。吳克己為她們募款造窯,並定期指導她們以在地食材做吐司。一五年,她們以「深山裡的麵包店」為名,開始試接小額訂單,並獲得原民會首屆「精實創業」資金挹注。吳克己觀察到,三年多來,這群部落婦女變得更有自信,勇於創新,也開始能夠和更多團體分享經驗。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林益仁認為,從生態學角度來看,物理上的災難不一定是災難,八八風災讓大眾注意到原本不被國家承認的卡那卡那富族,讓這些婦女復育出失傳的知識,災難反而成為一種祝福。從一開始的安定身心、在地備災,到現在開始嘗試創業,在與國際農夫的分享會上,麵包店主廚林江梅英說,「我們相信,回到土地會讓我們找到出路。」- See more at: